民间宋代古墓葬是什么样的
宋代墓葬展现出的地域特性显著,无论是墓葬形式、装饰风格还是随葬品的配置,都呈现出南方与北方不同的特色。以下是具体的区域特点:
**北方地区的宋墓:**
1. **石室墓**:石室墓是指采用石材构建的墓室。宋代官方曾禁止使用石室墓,但由于北方地处政治和文化中心,墓葬建设相对遵循朝廷规定,因此北宋时期的石室墓并不多见。
2. **土洞墓与土坑墓**:土洞墓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靴形土洞墓,其剖面形状类似一只靴子。北宋早期,低级官员、城镇富商和农村乡绅等身份的人普遍使用土洞墓,但到了北宋中期以后,稍微有地位的人便不再使用土洞墓,而是转向砖室墓,并逐渐发展成使用仿木建筑风格的砖雕壁画墓。
3. **仿木建筑砖雕壁画墓**:这种墓葬形式起源于唐末,北宋中期开始流行,金代达到顶峰,元代开始简化,至明朝后几乎消失。在北宋中期,大型品官墓葬趋向朴素,不再使用仿木建筑装饰,而平民富裕阶层则开始大量采用这种墓型。
4. **土坑墓**:宋代的土坑墓中,“漏泽园”墓葬特别引人注目。它是指北宋政府官方资助埋葬贫民、士兵及无主尸骨的公共墓地,墓葬形式包括火葬和土葬。
**南方地区的宋墓:**
1. **长江下游地区**:这一地区是宋代全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。宋墓材料丰富,包括:
- 长方形竖穴土坑墓:这种墓型最为常见,遍布全国。
- 长方形砖室券顶墓:可分为单室和并列双室两种。
- 砖框石盖顶墓或砖石混筑墓:这是当时最流行的墓型,有单室、并列双室甚至三室等多种。
- 石室墓:数量不多,主要分布在山区。
- 三合土浇浆墓:这是宋代出现的新型墓型,对后世墓葬产生了影响。
**合水宋墓实例:**
合水境内已发现的8座宋代墓葬均为方形墓室,八角叠涩覆斗藻井式砖砌建筑。这些墓葬体现了宋代墓葬与砖雕艺术的结合。
综上所述,宋代古墓葬的多样性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阶层差异,也展现了不同地域的文化特色和艺术成就。
亭子的选材
凉亭是人们凭借一定材料建造出来的,而材料的特性,也必然会对建筑的造型风格产生影响。所以,凉亭的造型艺术,也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所选用的材料。由于各种材料性能的差异,因此,不同材料建造的凉亭,就各自带有非常显著的不同特色,而同时,也必然受到所用材料特性的限制。 以石建凉亭,在我国也相当普遍,现行最早的凉亭,就是石亭。早期的石亭大多模仿木结构的做法,斗拱、月梁、明、雀替、角梁等等,皆以石材雕琢而成。如唐初建造的湖北黄梅破额山上的鲁班凉亭,就是全部以石材仿造木结构的斗拱梁架而建造的。户山秀峰前的两座分别建于宋代和元代的石亭也是如此。明清以后,石亭逐渐摆脱了仿木结构的形式,石材的特性突出了,构造方法也相应地简化,造型质朴、厚重,出檐平短,细部简单。有些石亭,甚至简单到只用四根石柱顶起一个石质的凉亭盖。这种石块砌筑的凉亭,简洁古朴,表现了一种坚实、粗犷的风貌。然而,有些石凉亭,为了追求错彩镂金、精细华丽的效果,仍然以石仿木雕刻斗拱、挂落,屋顶用石板做成歇山、方攒尖和六角攒尖等等。
南方的一些石凉亭还做成重檐,甚至达到四层重檐,镂刻精致,富有江南轻巧而不重的特点。 茅亭是各类凉亭的鼻祖,源于现实生活,山间路旁歇息避雨的休息棚、水车棚等,即是茅亭的原形。
此类凉亭,多用原木稍事加工以为梁柱,或覆茅草,或盖树皮,—派天然情趣。由于它保留着自然本色,颇具山野林泉之意,所以备受清高风雅之士赏识。柳宗元在《邕州柳中丞作马退山茅凉亭记》中对茅亭有过这样的评价:“无薄栌节之华,不修椽,不剪茨,不列墙,以白云为藩离,碧山为屏风,昭其俭也。”王昌龄也曾留有“茅亭宿花影,西山鸾鹤群”的诗句,以赞其清雅隽秀之形。于是乎,不仅山野之地多筑茅亭,就是豪华的宅第和皇宫禁苑内,也都建有茅亭,追求“天然去雕饰”的古朴、清幽之趣。 用竹作凉亭,唐代已有。诗人独孤及曾作有《卢郎中寻阳竹亭记》:“伐竹为亭,其高,出于林表。”到后来,桥凉亭亦有以竹为之者。《扬州画舫录》中载;“梅岭春深即长春岭,在保障湖中。岭在水中,架木为玉板桥,上筑方亭。柱、栏、檐、瓦皆镶以竹,故又名竹桥。”可见竹凉亭应用之广。
由于竹不耐久,存留时间短,所以遗留下来的竹亭极少。现在的竹亭多用绑扎辅以钉、铆的方法建造。而有些竹亭,梁、柱等结构构件仍用木材,外包竹片,以仿竹形,其饮坐凳、椽、瓦等则全部用竹制做,既坚固,又便于修护。
竹,不仅是一种非常好的建筑材料,而且挺拔秀丽、高雅柔美,和松一样四季苍翠,和梅一样傲雪耐霜,质朴无华,高风亮节,历来为人们所称道讴歌。白居易曾作《养竹记》,他说:“竹似贤,竹本固,竹性直,竹心空,竹节贞”,“固以树德,直以立身,空以体道,贞以立志”,君子由此而思“善建不拔”、“中立不倚”、“应用虚受”、“砥砺名行”。以竹之节操品性为修身立命的典范。苏东坡更是对竹一往情深,他说:“宁可食无肉,不可居无竹,无肉令人瘦,无竹令人俗。”因此,在园林中,除了在凉亭旁种竹之外,用竹建凉亭,追求清丽高洁的雅趣,亦深得世人之欢心。 据《儒林外史》中记载,明代南京中山王府内的瞻园假山上,曾建有铜亭一座,下面还可以燃火取暖,立意新巧。现存的铜亭不多,著名的有:泰山的金阙、颐和园中的宝云阁、昆明鸣凤山金殿,以及五台山的铜凉亭等等。严格地说,它们不能算凉亭,只能说是凉亭式建筑,但习惯上,却都称它们是“铜亭”。
铜亭也是仿木结构建造的。以宝云阁为例,它通高七点五米,重四十一万四千斤,四面有菱花扇。柱、梁、斗、拱、椽、瓦、宝顶,以及九龙匾额、对联等等,都和一模一样,它通体蟹青色,造型精美,工艺复杂,是世上少有的珍品。 四檐有尖角而上翘的亭子。 元关汉卿《蝴蝶梦》第二折:“你看那百花烂熳,春景融和,兀那花丛里一个撮角亭子,亭子上结下个蜘蛛罗网。” 元无名氏《争报恩》第二折:“我跳过这墙来,原来是一所花园,远远的一个撮角亭子里点着明灯蜡烛。”
转载请注明:石材网 » 民间宋代古墓葬是什么样的